載入中...

113-秋季班 1132A1002-1-台灣史

 招生人數:25人
 招生狀態: 停招
 上課日期:2024-09-02 (第一週),(共18週)
 上課時間:每星期一 晚上 7點0分~9點40分
 上課地點:松山社區大學 松山社大未投定
已停招

課前資訊
 這門課適合誰?
學員有簡單的台灣史知識,講師以客觀的知識來分析。
 需要準備的工具/軟體?
自由
 上課會用甚麼方式進行呢?
講師講授,學員可以參與討論。
*如遇政府公告社大停課,視剩餘堂數,由老師與學員討論後,提出線上教學堂數與實體延課堂數。
 評量方式
課堂討論:20。出席率:30。學習態度:50。

課程簡介
 課程QR CODE網址
 課程相關照片
      
 課程理念
尊重人文多元觀點下,讓學員瞭解主觀意識型態與客觀事實的差別,從而尊重多元文化與多元觀點,並透過對話形成民主社會的多數共識。因此,重視歷史真相下的各種解釋、分析,以及講師個人自認為客觀的看法。 (此尤其是講師最專業的戰後台灣,但自認客觀的看法,也會有潛意識的主觀與他人認為的主觀)
(但,歷史是主觀與客觀的交流,只要是有史實的解釋,是可以有主觀的) 。
 課程目標
在人文素養主軸下,學習以台灣歷史知識,並培養學員獨立思考與尊重其他觀點,提升民主與人文素養。
 參考書目
李筱峰、林呈蓉編著,《台灣史》(台北:華立圖書,2003)
其他參考資料:1.潘英,《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》(台原出版社,1998)
2.陳碧笙,《台灣地方史》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;台灣有出版)
3.楊彥杰,《荷據時代台灣史》(南昌:江西人民,1992;台灣有出版)
4.陳正在、陳孔立、鄧孔昭,《清代台灣史研究》(廈門大學,1986)
5.陳其南,《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》(允晨,1987)。
6.劉還月,《台灣的客家人》(常民文化,2000)。
7.林滿紅,《茶、糖、樟腦業與晚清台灣》(台灣銀行,1977)
8.行政院「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」,《「二二八事件」研究報告》,(時報)。
9.劉宜良(江南),《蔣經國傳》(台北:前衛,2001年)
10.許介麟,《戰後台灣史記》(台北:文英堂,1996年)
11.李筱峰,《台灣民主運動40年》(自立報系,1987)
12.黃嘉樹,《國民黨在台灣》(大秦,1994)
 數位教材連結
 是否接受旁聽
是(如額滿課程,恕不接受旁(試)聽)

課程相關費用
 學分費
3 學分,3000元
 雜費(電腦、冷氣、場地、設備等費用)
冷氣費200
無費用
無費用
 保證金
 其他費用
社區大學統一收取報名費200元,不論新舊生。新生須再繳交製證費。
學員證費:新生收取100元
學員團體意外保險費:113-秋季班 200元
 材料及其他相關費用(開學後,各班自行收取管理)
講師自備教材。

課程大綱
第一週1介紹本課程與講解特色台灣史的特徵、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爭議。
第二週2原住民活躍的考古學歷史南島語族是台灣最早的外來移民、台灣是大洋洲南島語族的發源地、內部的移動、部分族群消失的原因、台灣史前文化分佈與層序。
第三週3原住民活躍的考古學歷史地理大發現後的原住民變遷、當代原住民的處境。
第四週4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荷蘭與西班牙的統治與經濟活動、鄭成功率部來台-偶然或必然的討論、開台聖王的漢人世界(兼談鄭成功與蔣介石的比較)、鄭氏王朝與施琅、原住民對外來者的觀點。
第五週5清治前期的台灣清朝政府限制漢人來台、漢人偷渡、械鬥、經濟發展。
第六週61860年以後的社會經濟變遷1860年以後的本土化、台灣三寶-茶糖樟腦的經濟發展、政治重心北移
第七週7日治時代台灣政治發展台灣民主國的特色。日治時代的警察政治、二戰時期的皇民化、台人從武裝反抗到和平爭權益、比較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的警察。
第八週8日治時代台灣經濟、社會發展警察政治與經濟發展、從農業發展進展到工業化、社會變遷。
第九週9公民參與週社大辦公室安排之講座或活動
第十週10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爆發原因與影響、爭議的死亡人數、軍隊作戰與特工、蔣介石的角色、鮮血(槍)與玫瑰(用玫瑰花紀念與記取悲劇的歷史教訓)。
第十一週111950年以後威權時期政治發展戒嚴體制的白色恐怖、造神運動、基層選舉的影響、美麗島事件與其影響、對比香港反送中。
第十二週12從威權轉型為民主政治轉型的特徵(比較其他地區)、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其影響。
第十三週13台灣的社會經濟變遷-1950-2000富裕化的過程與經濟發展、社會的單元到多元發展。
第十四週141980年代社會力興起與社會階級的變化社會運動的興起、農民與勞工的變化、中產階級的興起、科技新貴、呼吸民主空氣的年輕世代。
第十五週151990年以後至今的政局李登輝的政治改革、2000年改朝換代、兩岸關係、中華民國台灣化、統獨爭議、國際政經環境的影響。
第十六週16忠奸之辯(一)以眾多在台灣活動的人物(含外國人、政治與非政治人物)為例,從多個不同觀點,客觀說明「台奸」或「漢奸」、愛國者或叛國者、統獨爭議等主觀意識。
第十七週17忠奸之辯(二)以眾多在台灣活動的人物(含外國人、政治與非政治人物)為例,
客觀說明「台奸」或「漢奸」、愛國者或叛國者、統獨爭議等主觀意識。
第十八週18成果展準備週回顧、複習與分享本學期結業成果展練習

講師介紹

劉熙明 講師  劉熙明 講師  劉熙明 講師     劉熙明 講師

 現職:
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
 簡介:
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,東吳,淡江大學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
 專長:
教學:台灣史,地方學。研究:台灣史,地方學。
個人專長的台灣史學術著作:口述歷史,二二八事件、白色恐怖、蔣介石、蔣經國、國民黨。
參與多篇相關學術論文審查。
 擁有證照:
     副教授證書
 得獎/擔任評審:
出版的博士論文獲科技部補助出版人文學專書。
五次科技部學術論文計劃獎助。
擔任多篇戰後台灣史學術論文審查人。
 部落格(Blog):  臉書(Facebook):


台北市松山社區大學.
top↑